“‘大摩擦’是逆全球化,‘大调整’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12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王晋斌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一份最新研究成果。以《“大摩擦”与“大调整”的世界经济》为主题,该报告对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作出了分析。
报告认为,2018年美国与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都发生了贸易摩擦,这些国家和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近70%。这一场贸易摩擦的规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是一场广泛的全球贸易摩擦,是大摩擦。本质上,这场大摩擦背后是全球发展方式的冲突,发展规则的冲突和经济增长极之间相互竞争的冲突,现有的经济全球化规则将面临重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临几十年以来最深刻的变革。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出现怎样的变化呢?报告给出了六点分析。第一,美国外部不平衡将持续,世界经济将在不平衡中继续。第二,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措施,割裂了现有的全球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存在被分割成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两个贸易圈的风险,区域贸易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多边贸易协定。第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体存在一定的改变,发展内部需求成为所有经济体面临的重要问题。第四,美元主导、欧元追随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体系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国际货币体系也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第五,美国通过“去外国 FDI”和美国企业资金回流来期望达到重振美国制造业和实现制造业本地化的双重目的。第六,所有经济体都将面临公司所得税和关税的内外“双税”竞争局面,降低税率成为各国政府增加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时尚手段,迫使财政赤字经济成为一种“潮流”,从而倒逼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度的税制体制改革。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报告认为,更好程度拥抱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俱乐部式”自贸区的唯一办法。只有更大的开放,更多地参与形成和采纳区域或国际标准,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冲突与大摩擦”,才能更好参与全球竞争,并在全球化重塑中分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技术将变得更加稀缺,自主创新成为主旋律。增加研发、提高研发水平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技术的关键因素。(人民日报海外网 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