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

2017.06.05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君荣)6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逆全球化现象辨析:全球化进程的逆转还是微调”。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报告与评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孙浦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志勇、冯俊新和赵勇等在论坛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遭遇反复,主要国家对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各地涌动。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要契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世界经济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强对这种深刻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的研究与认识,这也是本论坛的宗旨。他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深入研究,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依据、有见解、有价值的建议,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谈到,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为研究世界经济的学者打造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一起讨论世界经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努力。


论坛的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勇、冯俊新和范志勇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赵勇副教授对当前美国经济中存在的“逆全球化”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无论从当前的政策主张还是实际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逆全球化”倾向。对于美国“逆全球化”的政策初衷,赵勇副教授认为,解决贸易失衡、促进制造业部门就业、实现美国的再次强大看似是美国“逆全球化”策略的目标,但从内在经济逻辑来看,美国“逆全球化”的努力实际上无益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政府对经济条件的判断和政策制定存在出现偏差的可能。同时,赵勇副教授还指出,美国逆全球化的做法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贸易战,反映的是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赶超”和“限制”的内在矛盾。对于美国经济而言,逆全球化战略实施的短期经济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战略实施过程中调整成本的分配以及不同国家承担调整成本的能力。调整成本相对较小、成本承担能力相对更强的国家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会承担必要的成本,但从长期战略的角度讲,其相对经济实力却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冯俊新副教授所做的《历史上“逆全球化”现象的对比研究》报告,对历史上几次“逆全球化”过程进行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历史上的“逆全球化”过程都是核心经济体对外依存度下降导致的,但是核心经济体的不同做法使其最终结果有很大差异。1930年代大萧条后发生的“逆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两个核心国家——英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建立贸易小圈子的政策,并最终导致了国际经济体系的崩溃。在1980年代前期发生的“逆全球化”过程中,当时的核心经济体美国则通过进一步推动全球化使世界经济重新繁荣起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依存度的下降是中美这两个对国际贸易依赖程度较低的大经济体所共同主导的,中美的经济政策走向是理解全球化未来走向的关键。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约束条件,使得中美两国最终的博弈结果只能是通往更高程度的开放。


范志勇副教授比较了中国所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此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区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对沿线各国民心相通建设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陆上丝绸之路境外起点的中亚地区为例,范志勇副教授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人文交流的现状,指出目前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文交流的发展滞后于双方经贸的发展。范志勇副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双方人文交流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围绕论坛报告进行了评论及演讲。

(责编:李叶)

新闻来源: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7/0605/c351660-29316942.html

报名